
一、赣东北星火燎原
1909年生于江西乐安龚坊镇的黄火星,本名黄火生,少年时在景德镇瓷窑当画工。
1930年7月,方志敏率领赣东北红军攻克景德镇,21岁的黄火星在《红军招兵布告》前驻足良久,将名字改为"火星"以示革命决心,成为红十军第八十三团宣传员。
在葛源整训期间,黄火星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。
他借鉴景德镇青花技艺,首创"瓷板标语":将革命口号烧制在瓷板上,夜间潜入白区悬挂于祠堂门楼。
1931年3月反第二次"围剿"时,这类标语在贵溪周坊造成守军心理崩溃,助红军兵不血刃夺取要隘。方志敏在《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》中特别提及:"火星同志的创造性宣传,抵得上一个机枪连"。
1932年9月,黄火星调任赤色警卫师第一团政委,在第四次反"围剿"的黄狮渡战役中,他率部穿插至敌后截断南城至金溪公路,致使周浑元部五个师补给中断。
此役缴获的国军文件显示,蒋介石曾手谕"尤须防范黄某之迂回战术"。
二、中央苏区淬炼
1933年6月,黄火星随红十一军入闽作战。在归化(今明溪)警备区期间,他创造性地实施"三位一体"防御体系:
1.军事层面:组建80人的工兵连,在城东铜铁岭构筑三道反坦克壕(现存遗址);
2.经济层面:设立流动贸易局,用苏区钨砂换回食盐、药品(1934年3月账簿显示交易额达2300银元);
3.社会层面:推行"五户联保制",每五户农民组成情报小组(该制度后被收录进《中央苏区地方工作条例》)。
1934年1月归化城保卫战中,面对蒋鼎文部第三十六师进攻,黄火星采用"虚实结合"战术:白天在城头遍插红旗、夜间组织铁桶放鞭炮,主力则埋伏于滴水岩。
1月25日拂晓,敌先头营进入伏击圈,红军以20分钟激战歼敌300余人,缴获马克沁机枪2挺(现存古田会议纪念馆)。
三、战略抉择的担当
第五次反"围剿"期间,黄火星面临重大考验。
1934年4月18日,中革军委急电要求"立即配合七军团作战",但当时归化城内尚有1200余名伤员亟待转移。据时任警备区参谋王直回忆录记载:
"黄司令捏着电报在作战室踱步三圈,突然抓起电话命令:
'所有担架队立即出发,伤员少一个我枪毙你!'后来才知道,七军团因暴雨延误行军,即便我们参战也难改战局。"
这次抗命导致黄火星被撤职,却在闽西留下"舍官保兵"的美谈。
1934年8月松毛岭战役前,复出的黄火星陪同叶剑英实地勘察时提出"梯次配置、弹性防御"方案,使红军在兵力悬殊下坚守七天七夜,为长征争取了宝贵时间(详见《叶剑英军事文选》第二卷)。
四、红旗不倒的智慧
三年游击战争期间,黄火星总结出"三打三不打"原则:
-1,打情报确凿之敌,不打无把握之仗;
-2,打运动分散之敌,不打固守据点之敌;
-3,打反动民团武装,不打被迫参战壮丁。
1936年4月,他率七支队奇袭峰市盐卡,先派侦察员混入挑夫队,用竹杠夹带短枪。
战斗仅15分钟即夺取食盐200余担,创造了"零伤亡缴获"的经典战例。同年11月,针对国民党"移民并村"政策,他在双髻山建立"地下粮仓"——将稻谷炒熟装入陶瓮密封埋藏,该储粮法使红军在1937年春粮荒中得以存活(遗址于1991年考古发现)。
五、抗日烽火再出征
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时,黄火星严格治军的事迹广为流传。1938年3月途经宁国县,三团战士误摘群众两筐枇杷,他当即下令:
1.照价赔偿并张贴致歉书
2.涉事连队取消当月"模范连"评选
3.组织临时纠察队监督纪律
此举赢得当地士绅赠匾"仁义之师",更吸引300余名青年参军。
在皖南练兵期间,他主编的《山地行军手册》详细标注沿途水文地质,甚至记录各村狗吠特点以利夜行军,陈毅阅后批示"可作全军典范"(原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)。
六、历史回响与精神传承
1955年黄火星授衔中将时,原闽西游击队员自发铸造"红星勋章"相赠,正面镌刻"归化城1934",背面铭文"民心即勋章"。
1980年福建党史办普查发现,闽西现存37处革命遗址留有黄火星手书标语,其中清流林畲的"当红军最光荣"石刻,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当代军事学者指出,黄火星的军事思想具有三大现代启示:
1.非对称作战中的群众动员机制;
2.后勤保障体系与战场生态的融合;
3.军事纪律向政治凝聚力的转化。